“高句麗主力大都陳兵遼東邊境,國都必然空虛,我軍只需一兩萬精銳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平壤,便可一舉令其首尾不能相顧。”
“與此同時,水師艦隊可沿其海岸、江河不斷襲擾,令淵蓋蘇文疲於奔命,不知我軍主攻何處。”
“再以數萬精騎自遼東正面攻入,兩面夾擊。如此,臣以為六七萬兵馬足矣,亦無需征調過多民夫,以免影響農時。”
“至於後勤,可由皇家軍校後勤科統籌,將部分非要害的物資采辦交予信譽卓著的商號辦理,如此大軍便可輕裝簡行,快速出擊。”
李想一番話說完,殿中落針可聞。
這番見解信息量太大,思路也太過天馬行空。
論陸上交鋒,在場的將帥個個都是行家,可說到跨海作戰,幾乎無人精通。
但從道理上推演,似乎又無懈可擊,一時間誰也不敢輕易附和或反駁。
“燕王殿下。”長孫無忌緊鎖眉頭,打破了這片沉寂,“後勤乃三軍命脈,事關重大,怎可輕易交付給商賈之手?自古未有此先例啊!”
對於水陸並進的方略,他不敢妄下斷言,但將軍事後勤外包給商人,在他看來,這絕對是動搖國本的荒唐之舉。
後勤補給線的重要性,是歷代兵家都懂的道理,但如何將這門學問做到極致,卻少有人深究。
大唐皇家軍校的後勤科,便是鑽研此道的少數機構之一。
“趙國公,士農工商,皆為大唐子民。只要能助我大唐戰勝高句麗,能完善戰時大軍的補給體系,能減少不必要的靡費,那麼將一部分後勤事務交予商人,又有何妨?”
李想在長安勛貴之中,是出了名的親商派,畢竟他自己便是這城中最大的商人。
“商人逐利,這是天性!燕王殿下如何確保他們不會為了一己私利,用劣質軍需來糊弄大軍?”
“如何確保商賈之中沒有高句麗的奸細,趁機破壞?又如何確保這其中沒有官商勾結,營私舞弊?”
長孫無忌能位列凌煙閣第一,絕非浪得虛名,其言辭之犀利,直指要害。
“兩相權衡,當取其利大者!我們不能因潛在的風險便裹足不前。陛下意在速戰速決,以雷霆之勢給高句麗一個措手不及。”
“讓商人參與到後勤乃至戰後繳獲的處置中來,無疑是既省力又省錢的捷徑。”
在場的朝臣多是務實之輩,因此李想當庭大談“利”字,也無人覺得不妥。
“此議甚好!燕王殿下,我記得當初征討吐谷渾時,定襄的捕奴隊便隨軍而行,專司清掃戰場。如今將捕奴隊換作商隊,其效用應當大同小異。”
秦瓊出列聲援李想。
他並不在乎旁人說他與李想過從甚密,畢竟他兩個兒子都在給燕王做事,這在長安城早已不是秘密。
即便他一言不發,在眾人眼中也早已被打上了李想一黨的烙印。